晋中市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措施分析
1 晋中市汾河流域基本概况
汾河属黄河流域,是黄河的一级支流,汾河山西省晋中段从祁县马家堡入境,至灵石石柜村出境,流经祁县、平遥、介休、灵石四县(市)、22个乡镇、84个村,干流总长124 km,占汾河全长的1/5。晋中市汾河干流及支流数量60条,占全市河流数量的54%;流域面积8 519 km2,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2%,流域覆盖全市10个县(区、市)、79个乡镇、约223万人,占全市总人口的67%。晋中市内汇入汾河较大的支流有潇河、象峪河、乌马河、昌源河、惠济河、龙凤河、交口河、段纯河和仁义河。其中,流域面积超过200 km2的干、支流共计19条。流量大于30 L/s的泉有洪山泉、槐柳泉、源涡泉、西窑矿泉,大都分布于山区和边山断裂带沿线上。该区域地处晋中盆地中下部,地势低洼平坦,支流泥沙淤积,河道两岸设有连贯固定堤防约束,河槽经常东徙西迁,历史上就是河势走向最不稳定的一段,经常发生洪水灾害。
2 晋中市汾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
晋中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有自然因素,也有社会发展因素。目前,晋中市汾河流域存在的生态坏境问题主要是地下水位大幅下降、地表径流逐渐减少、水域面积大范围缩小、植被覆盖率降低、水土流失加重,河流污染问题尚无明显改善。
2.1 地下水位下降
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幅增加,集中供水工程与自备水源开发导致过量开采地下水,造成了平川地区大面积地下水位持续下降,并由此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。以介休城关—宋古地下水降落漏斗为例,分布于城关、宋古、西靳屯、三佳一带的松散层孔隙水区,为介休市主要富水区,是城市生活及工农业的主要供水水源地,其中地处龙凤河洪积扇为最强富水带,砂卵石含水层埋深60~200 m,开采深度一般为100~200 m,1966年建井初期,单井涌水量可达720 m3/h。随着开采量的增加,地下水位连年储蓄大幅度下降,漏斗不断扩大。宋古井灌区22号地下水观测井,井深86.5 m,1966年成井初期,地下水埋深为自流。1966—2010年漏斗中心地下水位下降87.40 m,年均每年下降1.99 m。由于地下水位连年持续大幅度下降,造成地面沉降、机井抽空报废,提水灌溉成本越来越高,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。
流量减少主要受以下3个方面因素的影响,一是过度开发利用地下水,导致泉域岩溶地下水位下降;二是采煤排水造成地表含水层破坏,彻底改变了补给、径流与排泄条件,而许多煤矿位于岩溶水排泄带,采煤过程中直接排泄岩溶水;三是受全球变暖及城市化建设的影响,泉域内的水文下垫面条件发生改变,地表河流对地下岩溶水的补给大幅减少。
2.2 水土流失严重
水土保持及土地利用影响十分广泛,几乎涉及各大小流域,长期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,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广大。晋中市水土流失面积11 032.18 km2,占总面积的87.2%。年土壤侵蚀量2 506.4万t,年均土壤侵蚀模数1 500 t/km2,每年因水力侵蚀土层厚度0.2~1.0 cm。
2.3 水污染问题没有明显改善
晋中市汾河流域涉及昔阳、和顺、榆社、寿阳、榆次、太谷、期限、平遥、介休和灵石八县一市一区。晋中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受经济密度、工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,污染源分布有两大特点,一是分布于发达的城市附近,二是分布于便捷的公路沿线。城市附近的河段是以工业和生活污水为主的重污染带,公路沿线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煤炭采选业。
2.3.1 入河排污口情况。经济发达的平川五县(市)及寿阳、灵石的城市地下污水管网,经城市总排污口排入河流。就排放方式而言,山区四县多以明渠自流形式入河,平川五县市及寿阳、灵石以暗管排污为主。
2.3.2 河流水质评价。根据《晋中市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》,评价断面35处,总评价河长643.8 km,占晋中市总河长的80%以上,符合Ⅰ、Ⅱ、Ⅲ类水质占评价河长的57.0%,超三类水的污染河长占43%。由此可以看出,晋中市汾河流域将近半数的河流段受到污染或严重污染。晋中市河流水质受天然来水量变化的影响,汛期河道来水量增加,在稀释自净作用下,河流水质污染程度有所减轻,晋中市河流汛期水质略优于非汛期。
3 晋中市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措施
针对上述问题,结合汾河流域生态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,应按照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的治理思路,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,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,节水优先、保护优先,以自然修复为主,与人工措施结合,因地制宜,标本兼治,努力从源头上扭转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,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。